平邑玻璃产业助推县域经济
- 编辑:5moban.com - 18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北庙湖至双桥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双桥至大栗树高速路大桥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大栗树高速路大桥段至鱼洞寺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实施污水厂新建、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2.8万吨。东河一路向南流,流水湍急,浩荡而去。
在这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试面前,谁都没有退缩,三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汇聚成磅礴力量,才有了如今的东河巨变。一种久久为功的精神有人看到了东河在变清、变美,也有人看到了治理东河的难。《保山市东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整改目标任务总体方案》列出的6个方面42条整改措施,已经于2023年底完成41条,保山坝供排水一张网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按时序将于2025年完成。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上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洪告诉记者,自2022年10月完成四水同收项目后,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河水也变清了。
一场跨越三年的生态文明考试保山东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纪实正在治理的东河河图街道段保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条河,能给一座城市、给当地群众带来什么?3年前的4月,当保山东河污染问题被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时,很多人心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省级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东河问题整改,省住建厅牵头实地开展联合督导5次,生态环境部西南局3次现场督办,省生态环境厅9次实地督导、72次调度。组织各县(市、区)、市直7家医疗卫生单位到昆明医科大学开展保山人才政策宣讲会。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保山市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23年公开招聘教师640名,全面实施26所普通高中对口帮扶。三区人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0人次,受益农户1300余人。建立教师奖励制度,2019年起,市级每年评选奖励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市卫生健康委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33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2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管理,发挥建一站、引一个、带一片、推一业作用。2023年,腾冲市开展院士进校园科普活动9场,郭华东、唐本忠、朱兆云等8位院士科学家走进校园。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2023年,举办活动20场,直播11场,累计收看超1200万人次,点赞关注超1亿人次。统筹市文联、市科协分别制定实施《保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关干部联系县(市、区)文联和市级文艺家协会及文艺家工作制度》《保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联系社科专家实施办法》,联系各类人才147名,落实分层分类联系制度。统筹做好腾冲科学家论坛月讲坛、季论坛、年度论坛及其配套活动宣传报道工作。
实施《保山市教育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保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改革实施方案》,助力保山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科普助力教育双减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中,组织455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赛事,共获奖项114个。完成16579份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接收、整理、录入工作,落实5862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完成17类36场次54234人的人事考试工作。坚持把党政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一体化同步培育培养,推进一项保障、二种激励、三个稳定的123管理模式,确保科技人才培养有激励机制、保障措施。
认真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分类开展省级试点站19个,省级示范站4个,公益创投2个和城市一社一品社工项目11个,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杜新雄、白志刚、蒋华、王加志4人入选技术创新人才。
树立独具保山特色的云南生态咖啡、隆阳建工、施甸养老护理、腾冲玉工、龙陵石斛加工、昌宁茶工6个劳务品牌。对200名乡村医生进行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选送医务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300余人次。
征集项目85项,立项支持46项,获支持经费263万元。加强年轻教师培训培养,落实教师三线五级融通式梯次培养机制,共派出11批438人次教师和教研员赴杭州、常州、昆明、武汉、重庆等地学习培训。市农业农村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市科协立足职责定位。建成高标准农作物、水产等育种科研基地400多亩,仓储室2091平方米、网室3448平方米、晴雨晒场960平方米、温室360平方米。成功举办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认真征集梳理全市科技合作需求141项。
在科技工作者风采上,对50余名各条战线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进行宣传。赴上海交通大学、杨善洲干部学院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业务骨干95人次,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各类培训99人次。
举办2023年全市新课标实施骨干培训班1期,保山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班1期,共900余人参加培训。提升人才能力和管理水平。
开展云南花灯、京剧戏曲、国门文化建设传统曲艺、业余文艺人才队伍快板等群众文艺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群众业余文艺文化骨干1800人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2023年完成培育1063人,完成培育任务的204.4%。
做好五项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人才作用。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新课标、新教材培训,2.2万余人次参训。开展村晚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4场,其中司莫拉佤族村我们的幸福生活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组织26名青年选手参加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共获3枚奖牌,9个优胜奖。在全省首先采取地方科协+学校建馆模式,实现保山市科技馆挂牌成立、隆阳区科技馆在市科技馆挂牌成立。
云南省科技厅公示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拟奖励项目,我市共有7个项目获奖。2023年全国资格考试通过275人,较2022年增加135人。
2023年,获兴保人才奖1人,入选兴保英才培养计划2人,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1人,入选省级创新人才2人,入选第十一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新增省委联系专家1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奖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市学科带头人1人,获省部级单项先进个人5人。积极探索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以名校带弱校、名校办民校的1+X模式,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
举办了2023年新任教师岗前培训2期,551名新教师参训。2023年,共为市县两级办理符合2个5年人员低聘手续297人。在保山日报开设名医风采专栏,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良好氛围。认真完成2022年人才工作述职综合评价反馈整改要求,柔性引入保山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民族社会学博士李艳华老师,并建成保山市社会工作专家工作站。
开展上海医疗专家、青年人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418场次,参与企业5090家次,提供岗位34.5万个。完成保山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31户,总量达69户。
围绕社会工作能力提升、项目管理、考前培训等内容开展培训5次,培训人数达560人次。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宣传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保山市社会工作取得的成效,《云南保山紧盯三个关键整合性推进社工站建设》在《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刊登。
市级工作室共开展活动211次,省级名师工作室共开展活动37次,杞丽娟名师工作室、付飞名校长工作室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并被授予牌匾。落实三项机制。